60周年
專利名稱

牙科移除器械

年度 109
狀態 獲證維護中
獲證編號
類別 發明
申請國家 中華民國
專利權人 金屬中心
專利起訖 1090611~1281020
專利證號 I695711
摘要 傳統牙科於進行拔牙手術過程,鉗拔法是在殘存足夠的牙冠部位情況下施行,用牙科鉗通過牙冠進行搖動、旋扭,破壞牙根與牙床的結合,然後將牙牽引拔除。臨床上,於拔除牽引的過程中防止用力過大,打傷相對的牙齒。對於位置困難的牙齒,採用撬、挺推、楔等方法拔除,或將拔除的牙齒劈成若干部分分別拔除。
特色 因此,為突破傳統拔牙在美觀與形態學上的缺點,解決目前傳統拔牙所產生之問題,故開發具低破壞拔牙器械製程技術,主要從形態學與力學角度作調整,改善傳統拔牙時在拔除時造成齒槽軟硬組織與周圍神經損傷與破壞,減少目前牙根拔除後所產生的問題與缺點,建立客製化的優質治療,讓醫師可快速與正確保留病患缺牙齒窩結構與齒槽骨狀態,以提供初期穩定度與後續的骨整合效應。故,整體的經濟效應是具備發展潛力,未來可配合相關高值醫材器械應用。
創造效益 1. 國內沒有懸吊機構類似設計之移除牙根之器械產品。
2. 減少手術過程中,骨組織及軟組織受損之風險,降低醫療糾紛。
3. 進行鼻竇骨組織增高術時,可簡化流程,方便操作。
4. 降低敲擊器械使用過程產生噪音與敲擊力道過大,導致患者頭暈、腦震盪之後遺症問題。
5. 容易加工成形。
    拔牙後功能恢復性高,不僅回復原快速,增加骨質穩定性,植牙後重現自然牙的原有角度,當補綴物進行咬合運動時,可忠實複製咬合力量的負荷傳導,減少干擾,重現自然牙原有的功能。
市場資訊 近10年來,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全球人口持續朝向高齡化發展。依據聯合國定義,一個地區的65歲以上人口占總數超過7%,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數超過10%時,即是「高齡化社會」,從聯合國的統計數據可知,全球自2002年起已普遍進入高齡化社會」,推估2050年全球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成長至14.9億人口,約占當時全球總人口的16.2%,如圖一所示。而近年口腔補綴復形產業發展中,因影像數位化與三維積層製造技術進步快速,知名品牌業者不僅自行研發,更積極與全球具特色技術的公司與先進技術的學校,進行併購與策略合作。此舉反映出,口腔復形物不同於現今醫療器材,是依據患者生理與病理條件量身製作的客製化醫材,只要能於結構設計、生醫材選用與快速精密製程的精進,都能激盪出全新應用與優異效果,大大不同於別過往人工牙根植入物等。
聯絡人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羅政副組長 
Tel: 07-3513121轉2366, Fax: 07-3534062
E-mail :judylo@mail.mirdc.org.tw
更新日期:106-02-15 / 維護單位:系統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