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
專利名稱

碰撞緩衝裝置

年度 110
狀態 獲證維護中
獲證編號
類別 發明
申請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專利權人 金屬中心
專利起訖 1100604~1271219
專利證號 CN111347990B
摘要 車輛底盤結構前後各有延伸大樑結構,該結構與保險桿之間至少有一獨立碰撞緩衝裝置。該裝置為多管狀幾何結構所構成並部分結構置於大樑結構內部。
車體底盤結構碰撞緩衝裝置,包括:
一內管頂壓件、一外管頂壓件、一底外管、一底內管、一頂外管、一頂內管、外管底壓件共軸構成。外管底壓件與底盤延伸大樑結構末端進行鎖固接合,而底內管與底外管部分結構置入於大樑結構內,並於側視角結構部分重疊。
該裝置受到衝擊力時頂內管向底內管擠壓並內翻捲縮管變形吸收能量、頂外管則疊合吸收能量。
特色 應用新發明的衝擊吸能結構,取代目前應用圓管外翻轉、開口弱化強迫潰縮等結構之衝擊吸能性不足與功能失效等問題,並將底盤延伸大樑結構內部空間運用,提升碰撞吸能之功效,提高其微型、短小車型乘員保護安全附加價值、提昇市場佔有率。
創造效益 1.能量傳遞件總成(頂內管與底內管)結構受衝擊力壓縮時,底內管會因為頂內管的軸向衝擊向底內管軸向擠壓、底外管強度提供底內管底端與底內管管外表面作為支撐部,使底內管產生內翻捲縮管效應並提供穩定的變形吸能效果。
2.能量吸收件總成(頂外管)結構受衝擊力壓縮時會依波紋外型摺合,再因縱切截面呈現梯形幾何形式使摺合過程所需能量(吸能)會提升。
整體結構受衝擊時因內管體受內翻捲縮管變形後位置仍保持在中心位置,可使組成結構不會歪斜變形。
市場資訊 國內車廠於微型車輛(包含ATV與UV車型)目前無吸能結構設計,其防撞桿結構多為裝飾型簡單的彎管結構。底盤車架結構仍以傳統製程為主,製程較耗時且費料,重量較重,能源利用率較低,尚未採用輕量材質設計,無自主開發能力。
國際輕小型電動車輛為與迷你小型城市車市場相競爭,特點為輕巧小型,有限空間內僅有防撞保險桿裝置進行低速碰撞保護,當微型利基車產生碰撞時,乘員頸部與膝部等處仍有較大的傷害,側撞時頭部會晃出窗外有較高的風險,整體安全性都不佳。而歐洲Quadricycles四輪車不需經過撞擊測試要求可以合法上路,而外觀與迷你城市車相近,一般人會當都會小車替代品使用,安全性上也存有疑慮。
對於國內外節能微型車輛數量增長率上升的趨勢,未來勢必給予路權並上路,但對於碰撞吸能空間結構不足的微型車輛而言,對於衝擊潰縮吸能結構之技術發展為各界兵家相爭之地。
聯絡人 黃偉咸 電話 07-3513121分機 2365 
E-mail:vincent@mail.mirdc.org.tw
更新日期:106-02-15 / 維護單位:系統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