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
專利名稱

使細胞結構破壞之裝置

年度 105
狀態 獲證維護中
獲證編號
類別 發明
申請國家 中華民國
專利權人 金屬中心
專利起訖 1050311~1231210
專利證號 I525192
摘要 本發明揭示一種裝置,可以對水產生物細胞進行高效率的結構破壞,其中藉由多重孔洞片可以大幅提高細胞破壁的效率及產能,特別是藻類、菌類懸浮液細胞結構的破壞。裝置其包含一壓力容器;一多重網孔片組設在壓力容器內;一氣體供應器;以及一流體供應器。將藻、菌類細胞佈置在多重孔洞片配合低溫高壓CO2水進行處理,完成藻、菌類細胞結構破壞。
特色 1.解決目前藻油萃取之技術瓶頸,加速商業化腳步,降低製造成本,提高與化石柴油之競爭力。
2.藻油萃取後可作保健食品,價值更高為生質柴油的200倍以上。
3.建立國內第三代生質柴油製程能力,掌握破壁關鍵製程技術,可以進軍國際市場。
4.促進國內生質燃料製造產業的發展,開發更新、效率更佳、應用更廣、更節能的產業技術,奠定國內發展關鍵技術,利於國際市場競爭與擴展市場佔有率。
創造效益 水產生物細胞遭到破壞後會流出電解質,故其細胞破壁率會與導電度呈現正相關。在水產生物原料液含有大量鹼性水的情形下,CO2不易擴散,且難以形成碳酸。本發明藉由將水產生物原料液佈置於多層網孔片組上,係可使水產生物原料液於該壓力容器內形成一水產生物原料液薄膜,避免大量水產生物細胞沉積在壓力容器底部,增加水產生物細胞與壓力介質的接觸時間面積,此機構可獲得較高細胞破壞率與較容易商業運轉之製程。
市場資訊 微藻是自然界中可行使光合作用的最低階植物,具有高碳吸附量、高油脂含量、易於培養、生長時間短等優點,具有替代性生質能源的最高潛力,為備受國際矚目的第三代生質燃料。微藻最大優點是易於培植、生長快速,只要2~6天即可採收,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25~200倍;同時,藻油的熱值平均為33MJ/kg,較木材熱裂解油之21MJ/kg更高。根據紐西蘭學者Dr. Chisti於2007年的研究指出,微藻的產量比大部分的油源作物產量還要多,適合用來生產一定需求量的高單價藻油。目前列為保健食品中較重要的DHA、EPA、蝦紅素等都可經由養藻來生產,在先進國家中逐漸將重點放在經破壁萃取過後的藻油再利用。台灣藻類產品年產值約新台幣20億元,其中綠藻產量世界第一,大部分製成健康食品或動物性飼料。根據美國Algrosolutions資料顯示,人類利用藻類做成保健食品市場約有770億美元/年。
聯絡人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羅政副組長 
Tel: 07-3513121轉2366, Fax: 07-3534062
E-mail :judylo@mail.mirdc.org.tw
更新日期:106-02-15 / 維護單位:系統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