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
專利名稱

金屬植體表面形成生長因子之方法及金屬植體

年度 106
狀態 獲證維護中
獲證編號
類別 發明
申請國家 中華民國
專利權人 金屬中心
專利起訖 1060721~1211227
專利證號 I592143
摘要 本發明以矽烷偶合劑或生物性交聯劑將鈦或鈦合金金屬植體表面接枝生物活性因子BMP-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或膠原蛋白(Collagen)促進植體進入人體後骨癒合速度,此植體表面先使用表面處理技術使其表面有粗糙度後,使用生物性矽烷偶合劑或生物性交聯劑,將促進骨癒合之生長因子BMP-2或Collagen接於表面,形成一薄層生長因子層。同時又保留植體原先設計的外觀型態與粗糙度,達到更佳的骨癒合的效果。
特色 近年來鈦及其合金在臨床上的應用己逐漸取代了傳統的Co-Cr 合金和不銹鋼。鈦是目前已知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無致癌性、無毒性、無血栓性等對人體有害之作用)較好的金屬材料之一,但自發形成的二氧化鈦膜厚度並不高,直接植入人體後,在人體中會被體液腐蝕且金屬離子會向外游離,不能與骨組織形成牢固的、長期穩定的結合,在應用上仍須透過表面處理提升其生物活性(bioactivity,植入材料與活體組織形成鍵合)。一般市售以噴砂酸蝕、雙重酸蝕、電化學陽極方式處理之鈦金屬植體,上述方式有製造時程長,強酸傷害等影響,本發明以電化學微弧氧化
創造效益   傳統以噴砂酸蝕方式處理之鈦金屬植體,以粒徑大小為250~500 μm砂材進行噴砂後,再以高溫的濃硫酸(H2SO4)/鹽酸(HCl)混合酸進行酸蝕,以增加植體表面粗糙度,進而達到促進骨整合效果。但近年來由於立即植牙趨勢漸增,於傳統植體上塗怖生長因子可使得骨整合速度增快以減少病人痛苦的時間,一般傳統生長因子塗佈於植體表面上,都以濃度擴散或冷凍乾燥為主,使用這些方式植體表面必須要有孔洞或足夠的粗糙度才能夠使得生長因子吸附於表面上,由於當植體植入人體時必須旋轉植入,容易造成植體表面附著物脫落,因此,本專利使用生物性矽烷偶合劑與交聯
市場資訊
聯絡人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羅政副組長 
Tel: 07-3513121轉2366, Fax: 07-3534062
E-mail :judylo@mail.mirdc.org.tw
更新日期:106-02-15 / 維護單位:系統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