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輕金屬創新應用競賽」決選成績11月5日揭曉,由產官學研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團一致認為,今年參賽作品質量兼具,水準超越歷屆,顯見該競賽已成為國內輕金屬界的年度盛會,愈來愈受業界及大專院校師生的重視。
輕金屬創新應用競賽是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金屬中心承辦,今年已邁入第10年(2004~2013);該競賽分為學生組及社會組,目的乃為帶動業界與學校投入輕金屬之創新設計與研發,擴展輕金屬的應用層面,創造新世紀的材料應用,並發掘及培養國內輕金屬創新製造應用人才。
該競賽今年的主題,學生組分為「材料替代.輕鬆生活」及「材料優化.效能提升」;社會組則為「技術突破.價值創新」;學生組共有36所學校、75件作品參賽,入圍決賽有30件;社會組則有26件進入決賽,競爭相當激烈。
尤其,所有進入決選的作品,決賽當天都以實體或模型在現場展出,創作者也必須到場解說作品精髓,並接受評審的提問,因此能夠躋身得獎之列,絕無僥倖。
據了解,該競賽今年參賽學校刷新紀錄,達36所,其中台灣大學、高雄大學、佛光大學、南開科技大學等9所是首次參賽;而以系所來看,今年也新增美術系及遊戲與產品設計系學生參賽,參與學校及科系都持續成長,這對培育輕金屬人才及未來的創新應用,都將產生關鍵良性影響。
金屬中心執行長伏和中主持該競賽頒獎典禮時表示,希望透過這樣的競賽,讓台灣輕金屬產業的發展,能有更多更好的產品推廣至國際市場。
伏和中說,台灣輕金屬產業已在全球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該競賽未來希望能邀請國外的作品來參加,相互切磋學習,並驗證我們的實力。
競賽已邁入第10年,每年都會製作精美的競賽手冊,收錄入圍決賽的作品;伏和中說,該手冊值得珍藏,因為,或許其中就有作品,未來可以在國際市場發光發熱,屆時回首曾經參與,備增光榮。
伏和中也特別感謝中鋼鋁業、可成科技、台灣輕金屬協會及台灣鑄造學會等單位,長期贊助經費,讓競賽添增動能。
經濟部工業局科長黃裕(峰)與會表示,輕金屬創新應用競賽是經濟部工業局「輕金屬產業發展計畫」的一環,用意即是要鼓勵業者及青年學子投入輕金屬的研究與設計,擴大輕金屬的應用層面與產業規模,以帶動整體輕金屬工業的發展。
此外,為提高國內輕金屬產業之國際能見度,讓台灣輕金屬產品能展露於國際舞台,並創造及增加產業實質效益,該競賽從99年度起,工業局也補助經費,委由金屬中心積極協助競賽優秀或得獎作品商品化及參與國際競賽。歷年來已有多件學生得獎作品成功上市,並在國際大型競賽中獲獎,如德國紅點(Red Dot)、日本G-MARK、日內瓦、韓國首爾及莫斯科阿基米德等國際發明展,成功彰顯台灣在輕金屬創新設計的雄厚基礎與軟實力,相信對後續國內輕金屬產業規模的拓展,勢必產生良性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為鼓勵學校將該競賽列入教學課程,從去年度起(第9屆),該競賽也新增最佳推手獎(當年度指導學生進入決賽的件數排名)及菁英指導獎(指導學生累積獲得3次前三名者),以獎勵老師的積極輔導與投入。
今年獲最佳推手獎有5位老師,分別為黃社振(虎尾科大機械設計工程系)、蔡旺晉(佛光大學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文蜀嘉(佛光大學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薛明憲(高雄應用科大工業工程學系)、戴貞德(高雄應用科大工業工程學系)。
獲「菁英指導獎」有三位老師,分別為張世穎(雲林科大機械系)、楊木榮(大同大學材料系)、鄭憲清(中央大學材料系)。(摘自2013-11-8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