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銹鋼產品列入ECFA早收清單,使台灣不銹鋼產品外銷大陸的競爭力略微回升,但兩岸在不銹鋼產業同質性高,大陸鋼產成本低,鎳生鐵盛行,在「數大便是美」的攻略下,正搶食台灣不銹鋼需求,加上大陸與韓國不銹鋼廠布局全球,都使台灣不銹鋼產業飽受威脅。
台灣的研發技術純熟,既然目前在一般品的競爭上輸給大陸,何不藉由中國大陸十二五「節能、減排、新興材料」等議題發揮,如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海上石油開採、大型和特殊性能船舶和艦艇、汽車、清潔能源等新興應用領域,為接下來的重點方向,台灣廠商應積極爭取大陸十二五的不銹鋼商機,相信未來仍大有可為。
兩岸競爭力分析
大陸經濟快速起飛與內需市場蓬勃發展,不銹鋼產能也快速增長,到2006年一飛衝天,成為全球最大不銹鋼生產國,使我國出口到中國不銹鋼的數量大受影響。
近5年大陸自台灣進口不銹鋼冷、熱軋鋼板捲數量持續下滑,2006 ~2010年分別衰退33%、40%、33%、14%及9%,其中熱軋鋼板捲 2005年進口量約35萬噸,2010年剩1.9萬噸,2012只剩0.6萬噸,凸顯大陸產能過剩的問題。
2005~2007年冷軋鋼板捲,我國都是大陸最大進口國,但自2008~ 2009年日本超越我國成為中國最大進口國,我國進口占有率從2005年的40%到2012年已不到20%,顯示冷軋鋼板捲除大陸自身產量擴增外,還有其他國家分瓜市場,都使大陸從台灣進口量逐年減少。
另一方面,從我國海關進出口資料來分析,我國對大陸出口量值持續衰退,衰退幅度達34%,2009年大致持平,至2012年已衰退至10. 3萬噸。
在進出口值部分,雖然2008及2009年我國對大陸出口量相當,但2 009年的出口值僅新台幣190億元,較2008年的283億元減少了90多億元,主要是2009年平均不銹鋼價較2008年來得低所致,至2011年已衰退至119億元,2012年甚至只剩98億元新台幣。
技術與產品比較
台灣近幾年來由於不銹鋼生產技術不斷創新,致使原料、能源消耗不斷降低。
特別是最近強調材料節能環保、高耐蝕/高強度、高功能性,預計不銹鋼產品未來應該會朝此趨勢發展;在節能環保方面,朝向耐高腐蝕性能的不銹鋼開發,主要用在能源產業(如水資源、核能等)及半導體產業。
在高耐蝕/高強度不銹鋼方面,將會大量應用在建築、汽/機車、高強度自攻螺絲等產品;在高功能性方面則要求高清淨、高性價比及特殊用途之不銹鋼材料,應用於不銹鋼極細線、精密機械產業、高值化之電子產品及低鎳不銹鋼日常用品。
由於不銹鋼有高質感和耐久性的特性,今後的需求量將會擴大,在 2020年可增加材料及關聯產業產值達600億元以上。
大陸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為不景氣的不銹鋼市場帶來利多,經營者對後期不銹鋼市場行情謹慎樂觀,高端裝備製造業將得到快速發展,對不銹鋼等高值鋼種需求十分強勁。
據大陸已批復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計畫,到2015年,將有超過30個城市建設85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達2700公里以上。預計十二五期間,動車組需求量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傳動貨運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需求量5,000台以上,客貨車輛、通信信號、大型養路機械等裝備也有較大市場需求。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對不銹鋼需求量很大,如軌道交通所用的車輛一般都是不銹鋼和鋁合金車。
不鏽鋼車除了牽引梁、枕梁、中梁等受力大的部件尚有採用低合金鋼外,其餘部分採用不銹鋼;按中型車B行車計算(長19米、寬2.8米、高3.8米),依據各個類型車輛的用鋼特點得出全鋼車用鋼量為25 噸;不銹鋼車用鋼23噸,其中不銹鋼為7噸。
因此,隨著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快速發展,將拉動不銹鋼需求,支撐不銹鋼市場的平穩運行。從中國大陸與台灣不銹鋼技術與產品現況及趨勢分析之資料顯示,未來五至十年,兩岸不銹鋼產業均朝向高附加價值、應用領域廣的方向發展。
爭取十二五商機
大陸不銹鋼消費進入高度成長階段,其年需求成長可觀,兩岸之競合與互動關係對相關廠商之長期競爭力影響深遠。然而,提振內需與兩岸競合、貿易保護主義,均是政府或公會需要使力之處,廠商可以做的是整合相關資源,提升不銹鋼產業國際競爭力,包括:購併聯盟整合、開發利基產品、供需結構的調整,並積極尋求分散出口市場等。
台灣的研發技術純熟,既然目前在一般品的競爭上輸給大陸,何不藉由中國十二五「節能、減排、新興材料」等議題發揮,如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海上石油開採、大型和特殊性能船舶和艦艇、汽車、清潔能源等新興應用領域,為接下來的重點方向,台灣廠商應積極爭取大陸十二五的不銹鋼商機,相信未來仍大有可為。
(本文作者林偉凱為金屬中心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