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

拚高值化金屬材料業UP的關鍵

台灣金屬材料產業2011年產值1.8兆,是僅次於電子零組件業的第二個兆元產業,但出口單價遠低於美日國家的平均數,主要原因是台灣製造業長期存在上瘦下肥形態之問題,為維持金屬產業永續發展,金屬材料產業高值化將是關鍵。
  金屬材料產業是民生、工業用途產品或機器不可或缺的材料,廣泛應用於許多產業,包含機械設備、模具、建材、醫療器材、電腦通信、電子零組件、電機製品和運輸工具等產業。
  台灣金屬材料產業產值於2004年一舉突破兆元大關,達1.16兆元,是僅次於電子零組件業的第二個兆元產業,2011年產值更持續成長至 1.8兆,近10年產值CAGR高達9.5%,是國內製造業龍頭產業之一,創造7.1萬就業人口,出口值也占我國製造業比例達10%以上,是重要的創匯產業。
  金屬材料產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也與下游產品的附加價值高低有直接的關聯性,即藉由高附加價值、高級金屬材料為原料,帶動金屬產業產值效益向上提升。因此,金屬材料產業可謂國家經濟發展中重要支援性工業,與經濟成長發展脈絡密不可分。
  ●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率
  台灣金屬材料產業發展迄今超過40年,從鋼鐵材料產業來看,不論從煉軋鋼產能的擴充、鋼種與鋼品的多樣化發展、生產技術與品質的提升等方面,都達到國際上鋼鐵業先進國家的水準。
  若看非鐵金屬材料產業,雖然國內發展相對於先進國家晚,且重要原生錠仰賴進口,但在終端下游蓬勃發展下,也孕育出鋁、鎂、鈦、銅等成熟與完整的二次加工及周邊產業。
  不過由於台灣非材料資源大國,高級材料需仰賴進口且易受價格波動,影響後續製造、組裝、設計、品牌的自主發展,也造成原料價格上漲,但售價無法反應之窘境。
  舉例而言,台灣金屬材料產業產值雖已回復至全球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但附加價值率卻從2001年的20.4%降至2010年的13.1%;相對於主要下游用鋼產業,包括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業及運輸工具業之附加價值率在2005年之後已有止跌回升之跡象。
  再與國外相比,台灣金屬材料產業附加價值率明顯偏低,2009年僅有13%,先進國家美國、德國、日本已分別達到24.1%、22.5%與1 8.4%,顯示台灣金屬材料產業之附加價值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另方面,台灣以製造業起家,材料人均消費量遠超過全球平均,但出口單價遠低於美日國家的平均數,主要原因是台灣製造業長期存在上瘦下肥形態之問題,因此要維持國內金屬產業的永續發展,甚至於維持製造業的競爭能力,金屬材料產業高值化為最關鍵因素。
  ●強化南部聚落優勢
  金屬材料產業為南部主要產業之一,每年為南部創造營收近9,500 億元,且形成良好的基礎環境,不僅業者生產靈活與整合力高,二次、三次加工製造技術成熟,周邊支援體系相當完整。
  經濟部已有想法,藉由傳統產業加值創新科技關懷計畫的投入,提供南部產業良好之升級轉型環境,逐漸形成金屬產業與新興產業群聚之交叉χ廊道聚落優勢。
  進一步,若能整合高值材料與製造精進雙引擎,可為南部業者帶來產業加值維新之機會,也可對政府積極推動的新興產業提供材料端及製造端強而有力支援,形成更完善分工與互補體系,帶動南部金屬產業高值化發展。
  經濟部已規劃將金屬材料產業納入2020十大重點產業發展策略與措施之一,鼓勵產學研共同投入關鍵金屬材料技術,突破金屬產業高值化之瓶頸,未來更將以聚焦高值、人才育成、旗艦躍升、環境健全、新興自主5大方略,推動金屬產業鏈優化發展。
  另方面,為強化高值化金屬材料研發能量,經濟部擬每年投入1.2 億元經費供研發法人,進行高值化金屬材料及製程技術之研發,深化研發法人作為產業領航者之定位。
  例如,近期推動金屬中心與中鋼共同成立工程研發中心,雙方將以「材料製造雙引擎,產研共創新商機」為合作願景,運用中鋼開發之新興高值材料,結合金屬中心關鍵製程與應用技術之深化與研發,串聯終端下游應用產業,帶動整體金屬產業價值鏈向上提升,達成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優化之具體效益,開拓新市場商機。
  (本文作者侯貫智、曾婉如、楊瑞雯為金屬中心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維護單位:系統管理者
<